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多元平權與社會改變
Cultural Diversity, Human Rights, and Social Change 
開課學期
110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工作學系  
授課教師
陳怡伃 
課號
SW1010 
課程識別碼
310 1240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8,9(15:30~17:20) 
上課地點
社211 
備註
與陳毓文合授
限學士班學生
總人數上限:70人
外系人數限制:4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**110-2學期選課說明**
初選人數已滿, 限於教室空間和教學團隊人力, 恕不開放開學前加選。本課程預計每學年開設, 歡迎明年再來。
獲得初選學生第一堂課請務必出席, 將比對簽到名單, 要求未到者自動退選。空出來的名額, 將邀請第一堂課到場且決定加選者填寫表單加以篩選, 課後發放加選碼, 並以大一學生優先, 以推廣"多元平權"領域專長。
"多元平權"領域專長簡介
https://specom.aca.ntu.edu.tw/Specialization/index.php/domain/prog-info?program=310002


課程概述:

在頻繁交錯的全球流動和多元認同運動之下,文化多樣性(cultural diversity)是地球公民必須具備的素養。人與人之間隱微的差異可能繫於性別、性取向、年齡、種族或族群、區域和社會階級等不同的文化面向,或鑲嵌於個人、家庭、社區或社群、社會或國家等層面,對於每個人的生活帶來不一而足的影響甚或壓迫。國際間對此展開了許多積極的回應,包括聯合國推動的兩公約,即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(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,縮寫為ICCPR,1966年由聯合國第2200號決議通過),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(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,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,縮寫為ICESCR),還有針對兒童、身心障礙者及婦女等人群提出的國際法典約章,提出人類發展的願景目標。台灣在2009年通過兩公約施行法,開始有系統的評估、推動及追蹤相關人權的進展,政府及相關民間團體積極參與在多元平權的各項工作當中。
如何適切的回應文化多樣性,不只是社會工作者專業養成的必要基石,更是人們面對全球化之下社會變遷的核心公民素養。在美國,種族、階級、性別、性傾向等群體間的差異一直是美國社會關係張力的來源,人口移動、資訊科技、產業和家庭等結構面的快速變化、更迭,再加上不同世代、區域和治理體制之間的拉扯,高等教育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系紛紛開設相關主題課程,鼓勵任何背景的大學生一起來選修。在台灣,過去的焦點往往集中在原住民族、閩南、客家等族群根源,以及政治主權認同的討論,晚近則更加關注於婦女、身心障礙者、新移民、移工、LGBTQ+等群體,而多元認同運動和相關國際公約的推展,更是促使研究、政策和實務轉向社群主體性的角度,追求平權和共融的實踐。
本課程為「多元平權」專長領域的入門課程,鼓勵各系學生選修,目的在於啟發大學生對於多元文化的意識和回應,以提升台灣社會對於人權的信念和實踐。

課程內容與學生回饋作業包括下列三大部分:

[第一部分:身份認同的多樣性]首先,帶領學生從自我覺察開始,在生活經驗當中辨識文化的面向、層次和多樣性,反思自身所牽涉的特權、(被)歧視、(被)壓迫等,進而發展出人我互動之中的文化敏感度;學習成果將以一篇富有文化多樣性的自我介紹,促使學生運用各週主題概念及閱讀文本,檢視自身的文化認同和身分,以及其層層交織所形成的優、劣勢。

[第二部分:人權及其實踐]建立人權相關知能,理解人權相關國際公約的內涵,並從案例當中思辯其在真實情境下的意涵;在單週主題當中,未能在同學討論和教師講授當中解惑的疑問,則將透過與大師對談的世界咖啡館,請修課學生事先準備提問,邀請專家來到課堂中擔任主題討論桌負責人,每三十分鐘讓學生自由換桌,透過問答互動,進一步探究人權的實踐和挑戰,學生以個人為單位,記錄下自己發想問題、找答案的過程,以及獲得解答的部分,以作為第二份個人作業。

[第三部分:專題研討]最後針對多個文化認同群體,包括兒童少年、身心障礙、婦女、LGBTQ+、原住民族等,整合人權價值、政策制度及實務行動等面向,進行深入的專題討論;授講教師將依主題需要,邀請外部業師或準備好的當事人進入課堂,以開啟學生個人後續的學習和實踐路徑,同時為專長領域內其他專題及實作課程進行導論。期末報告即由學生自選一個群體,整理個人在課內外的相關學習內涵,提出反思與行動計畫。


每週進度及教學內容簡述

單元一 身份認同的多樣性
Week 1: 課程介紹
Week 2: 文化多樣性:面向、層次
Week 3: 多元交織性:主觀認同、客觀身份、特權與壓迫——以新住民為例
Week 4: 文化敏感度:自我覺察、同理的傾聽(技能)、(知識)
【作業一】運用文化多樣性的自我介紹

單元二 人權與其實踐
Week 5: 什麼是人權? 價值、國際公約、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
Week 6: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(ICESCR)在台灣——以障礙的社會融合為例
Week 7: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(ICCPR)在台灣——以司法正義為例
Week 8: [清明節假期]
Week 10: 人權咖啡館:與大師對談
【作業二】 關於人權的一個問題、專家的答案、我的反思

單元三 特定群體的專題研討
Week 9 : 兒童少年—兒少權利與福祉
Week 11: 老人
Week 12: 原住民族
Week 13: 移工
Week 14: LGBTQ+
Week 15: 課程總結 [怎麼創造社會改變]
Week 16: 繳交期末報告
【作業三】 一個特定群體的文化認同、人權相關議題評議、個人反思及行動計畫

 

課程目標
學生在完成本課程之後應能
1. 掌握文化多樣性及人權的意涵
2. 培養相關自我覺察的知能
3. 提升相關人我互動的素養
4. 促進多元平權相關社會改變的動能
對於社會工作學系學生來說,本課程針對的核心能力是「多元與自我覺察」。
 
課程要求
基本要求:
1. 在課前完成指定閱讀,並充份參與在課程當中的討論、體驗活動和實作模擬。
2. 依指定期限完成三份個人作業,每逾一週扣十分,三週即以零分計。
3. 各項作業若有引用務必註明,抄襲以零分計。
4. 本課程尊重個別差異,若有特定學習需求或需要特定支持者,請在期初向授課教師提出,將在合理且可行範圍內盡可能予以適切回應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本課不使用單一教科書,每週文本如下,包括:
*指定閱讀Required readings
延伸閱讀Extension readings

單元一 多元身份認同

Week 1: 課程介紹
UNESCO(2016). Challenging Inequalities.
http://unesdoc.unesco.org/images/0024/002458/245825e.pdf
T. M. Scanlon著,盧靜譯(2021)。第一章 前言。為何不平等至關重要。頁9-21。台北:城邦。

Week 2: 文化多樣性:面向、層次
*Hogan, M. (2007). Chapter 2 Skill one: Understanding culture as multilevel. Four Skills Of Cultural Diversity Competence: A Process For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. Belmont, CA, USA: Thomson Higher Education.
Conrad Phillip Kottak著,徐雨村譯(2019)。第二章 文化, 頁27-54,文化人類學:領會文化多樣性,四版二刷。東華書局。
UNESCO (2009). Investing i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tercultural Dialogue. http://www.unesdoc.unesco.org/images/0018/001847/184755e.pdf

Week 3: 多元交織性:主觀認同、客觀身份、特權與壓迫——以新住民為例
*陳雅馨(譯)(2017)。正義與差異政治(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)(原作者:Iris Marion Young)。臺北:商周出版。第一章;陳嘉銘著,推薦序。
莊曉霞、劉弘毅(2011)。第三章 反壓迫社會實務工作。李明政編。多元文化社會工作。台北:松慧。
莊曉霞、劉弘毅(2012)。「知道,其實是不懂的意思」:談新移民社會工作與語言,東吳社會工作學報,23,119-144。
馬宗潔(2011)。壓迫概念之認識:以服務新移民工作者為例。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,15(2), 39-77。
Ciwang Teyra、黃炤愷、鄭又維、Lahok Ciwko、謝宛蓉(2021)。原住民同志運動者的現身與抵抗。黃應貴編,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,群學。

Week 4: 文化敏感度:自我覺察、人我互動
*Lum, D. (ed.) (2011), Chapter 1 Culturally competent practice. in Culturally Competent Practice: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Diverse Groups and Justice. Pacific Grove, CA, USA: Brooks/Cole Centgage Learing.
莊曉霞(2011)。第六章 社會工作中的文化能力。李明政編。多元文化社會工作。台北:松慧。
詹宜璋(2009)。專業知識與文化知識之衝突與轉化:原住民族社會工作者專業實踐的反思。社區發展季刊,127,113-120。


單元二 人權與其實踐

Week 5: 什麼是人權? 價值、國際公約、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
*United Nations (2019). The Future is Now: Scienc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, 1st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. https://sustainabledevelopment.un.org/globalsdreport/2019
United Nations (1948).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. http://www.ohchr.org/EN/UDHR/Pages/UDHRIndex.aspx
教育部(2020)。永續發展目標(SDGs)教育手冊-臺灣指南。
葉德蘭(2017)。SDGs 與 CEDAW:性別平權主流化的雙軌推手,婦研縱橫,106,期,26-33。

Week 6: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(ICESCR)在台灣——以障礙為例
*林沛君(2020)。歧視的交織性-以CEDAW、CRC及CRPD三項人權公約之交織為思考,台灣國際法學刊,16卷2期,7-23。
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(2021)。CRPD話重點-障礙與性別。性別平等教育季刊,94期,63-67。
施逸翔(2018)。政府應認清落實CRPD與CRC最大的挑戰來自每位身心障礙者與兒童的困境與需求-兼評兩個行政院層級的權益推動小組,台灣人權學刊,4卷4期,125 – 131。

Week 7: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(ICCPR)在台灣——以司法正義為例
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。https://weblaw.exam.gov.tw/LawArticle.aspx?LawID=A0036000
2020兩公約第三次國家報告
2020兩公約平行報告
2020兩公約第三次國際審查問題清單與政府機關之回應、民間團體平行回復
(以上公約審查相關文書於https://www.humanrights.moj.gov.tw/17725/17733/17735/17736/17737/
本週課程主要參考公民與政治人權國際公約的第7條、第9條、第10條、第14條部分)
邱和順案模擬亞洲人權法院判決全文翻譯
李念祖(2017)。司法改革與基本人權,台灣人權學刊,4卷1期,127-133。


Week 8: 清明節假期
*第二單元的回顧與總結將以世界咖啡館型式進行, 因應假期及來賓時間而延後安排在第十週*

單元三 特定群體的專題研討

Week 9: 兒童少年:權利與福祉
*林沛君 (2018)。CRC首次國家報告審查會議結論性意見――逐步落實與未來展望,台灣人權學刊,4(4),105-110。
陳柯玫、王舒云 (2017)。 兒童及少年參與困境之初探,臺灣社會工作學刊,18 63;65 – 112。
*Kosher, H., & Ben-Arieh, A. (2017). What children think about their rights and their well-being: A cross-national comparison.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, 87(3), 256–273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ort0000222

Week 10: 人權咖啡館:與大師對談
主持人: 陳毓文教授(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)
預計邀請專家包括:
林佳範副教授(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:人權教育的推動)
林沛君助理教授 (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、CRC兒童權利公約的推動)
黃嵩立教授(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召集人、陽明公衛系)
王增勇教授(政大社工)

Week 11: 老人
*蔡麗紅、鄭幸宜、 湯士滄、黃月芳(2010)。老人歧視,長庚護理,21卷2期,165 – 171。
陳伊如、邱怡玟、龍紀萱(2019)。老年歧視概念分析,台灣公共衛生雜誌,38卷5期,470-477
張玲慧、毛慧芬、姚開屏、趙靄儀、王劼(2010)。社區中老年人對年老時好命歹命的看法,職能治療學會雜誌, 28(2), 59-76。
Chen, S. & Shao, J. (2011). “Have you had your bowl of rice?” A qualitative study of eating patterns in older Taiwanese adults.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, 22, 2-10.

Week 12: 原住民族:歧視與歷史創傷
*Ciwang Teyra、黃炤愷、Lahok Ciwko(2021)。我不夠格嗎?都市原住民青年內外交困的歧視處境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(已接受刊登)。
*王增勇、郭孟佳 (2020)。歷史創傷與原住民族社工的實踐:如何以故事解讀原住民族家庭暴力?
夏曉鵑. (2010). 失神的酒以酒為鑑初探原住民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.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, (77), 5-58.
Ciwang Teyra、黃炤愷、謝宛蓉(2021)。 只想好好地生活:原住民同志之交織處境與因應策略。臺大社會工作學刊,39。

Week 13: 移工
* 黃慧鳯(2020)。女性移工的跨域遷徒與回歸--以顧玉玲"回家"為例。藝見學刊,19,71-84。
*謝英士、高思齊(2020)。以國際法守護移工安全回家。台灣國際法學刊,17(1),187-。
藍佩嘉(2002)。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--菲籍家務移工的流程與認同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,48,169-.
蔡惠華、曾立瑋(2021)。109年移工管理及運用性況,台灣勞工季刊,65,72-。
許熏云、王永慈( 2021)。 移工庇護單位對於家庭看護工職場性騷擾之服務模式初探,台灣社會福利學刊,17(1),85-146。

Week 14: LGBTQ+
*李柏翰(2019)。婚姻平權及親密公民權的爭戰:一個眾多霸權論述共構的場域,台灣人權學刊,5(1),173-185。
喀飛(2021)。台灣同運三十:一位平權運動參與者的戰鬥發聲。台北:一葦文思。
林彥慈、王紫菡、成令方(2015)。 認識跨性別,台灣醫學,19(3),270-280。
鍾道詮 (2011)。女男同志健康需求概述,社區發展季刊,356,357-371。

Week 15: 課程總結
1.怎麼創造社會改變? 我的人生路 [個人實踐經驗] 1.蘆葦女力創意總監 洪寧 2.台大社工系研究生 林子茗
2.我的行動計畫: 修課、志工、創業 and more... [Jamboard討論]
3.課程回顧與自我評核

Week 16: 期末考週不上課

Week 17: 繳交期末報告(六月五日截止)

 
參考書目
另公告於NTU COOL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作業1:富有文化多樣性觀點的自我介紹 
25% 
以影音(約3-5分鐘)、報告(約A4二頁)或任何方式製作一份自我介紹,運用文化的多元層次及面向,說明自己的身分與認同。製作方式不限,請以MP4形式上傳至NTU COOL作業區。此作業將公開全班同學觀看,以作為相互認識的素材,請勿包含私密或可能引起自己和他人不自在的內容。評分指標如下, 全部符合即A, 有一項傑出即A+,有一項未達到則A-以此類推: (1)運用文化的多元層次及面向說明自己的身分/認同; (2)運用多元交織性、壓迫等概念於自我覺察; (3)展現文化能力的價值、技巧與知識於人我互動 
2. 
作業2:人權提問、解答的過程記錄與反思 
25% 
以文字報告來整理這個單元的學思過程,以及在人權咖啡館活動中的獲得,對於你自己學習或生活的切身意義。格式要求:Word檔案、A4頁面、12級字、單行行距,1至2頁。 
3. 
作業3:特定群體的文化認同與人權相關議題評議、個人反思及行動計畫 
40% 
選取一個自己有興趣的特定群體,自訂一個人權相關議題,進行閱讀研究或參與觀察的整理,提出該群體面臨的處境、挑戰和機會,最後連結到自己的生活或學習,並提出後續如何自行探索或實踐的行動計畫(例如:閱讀、修課、志工、參加活動、就業準備等)。格式要求:Word檔案、A4頁面、12級字、單行行距大約2-4頁,不限於學術研究的資料引用至少三則。 
4. 
參與 
10% 
由教師參與期中同儕互評結果評分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